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我今天就讲回我的老本行翻译-TRANSLATION & INTEPRETATION
Translation 为笔译,要咬文嚼字,是件苦差。 Interpretation为口译,分为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连续翻译)和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同声传译)
所谓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是指speaker讲了一会儿,停下来等interpreter翻译完他刚才讲的话再继续说。
朱*g基总理的新闻发布会就属于这一类。 要做好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要有很好的note-taking skills和short-term memory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则多用于UN 和EU的国际会议。interpreter要在speaker开声后两三秒就开始翻译。两者几乎是同步的,所以称之为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需要interpreter每分每秒都集中精神,否则无法根上speaker,所以同声传译员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UN的同声传译每隔20分钟就要换人。由于这种工作难度比较大,所以同声传译员报酬也和高,时薪300美元,不知现在有否涨价。
大学时教我笔译的老师曾在联合国做过笔译,他没事时也听听同声传译的翻译,他说有时他们翻得很好,有时候翻的是狗屁。
人毕竟不是机器,也有走神卡壳的时候。
做一次同声传译不知要死多少脑细胞,我上完一节40分钟的同声传译课,通常都会累的得不想说话。
在我的眼里,成功的同声传译都是很有趣、很有魅力的人。 我们的笔译老师已修炼得连骂人也是慢条斯理,从来不会脸红脖子粗,不愧是在联合国泡过。 笔译老师才是这样,教口译的老师通常都是讲话、反应极快,并且很有个性的那种人。
就翻译而言, 机器或软件是无法完全代替人的。否则我们翻译系的人真的连谷种都没得吃。
我有一次用东方快车翻译猫王的 LOVE ME TENDER, LOVE ME TRUE 结果东方快车翻译为"爱我嫩的,爱我真的" 让人喷饭!
说起笔译,可能最难翻的就是诗了。 钱钟书曾说过"诗是翻译中唯一遗失的东西" 我有一次翻看一本中诗的译本,笑话连篇。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把"牧童"翻译成cowboy,一讲起cowboy我总会想起万宝路广告里策马扬鞭的牛仔。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Head up, I see the moon Head down, I think of my hometown 唉,真是让人喷饭! 听起来像是广播体操的命令。head up、head down。。。
我从来都不会去翻译诗,一是没那么好的语言功底,二是就算翻译出来了已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我很难想象"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成英文读起来还会不会有那种凄美。
诗是一个文化特有、内在的东西,很难和别的文化compatible。 上笔译课时老师曾叫我们翻译很多外国的广告,in my humble opinion, 很多广告都是不可译的。
不是指不懂其意,而是如果一个美国产品把自己在美国的广告直接翻译成中文在中国推出,并不是每次都行得通。
因为中英文行文习惯,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背景都很不一样。 没有放之四海皆灵的广告。如果广告和当地的文化因素和国民性情抵触,广告必定失败。
有一次,广东省的首席翻译来我们学校演讲,当被问及翻译必备的东西是什么。 他建议我们买一本好的英英字典。
真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 我从高一开始就用英英字典。我早年学英语时相当刻苦,每次见到生词都会把生词的英文解析、例句、各种搭配关系抄一遍。现在一直保留这种习惯。
英汉或是汉英字典通常都无法给我们最准确的词义。只有英英字典才能比较准确地提供原意。所以我上笔译刻时,即使是汉译英也很少动用汉英字典。 不要被应英英吓坏,实际上字典里用来解析单词的词汇都很简单,在2000词汇内。
LONGMAN的英英字典都很不错。用英英字典还可以培养自己用英文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对语言的感觉。
越说越玄了。自己去体会吧,我也在黑暗中摸索,匍匐着前进。
不过练习翻译对提高中英文都有帮助。我的中文很差,都是读了翻译系才逼自己去读读中文,虽然我现在的中文也不怎么样,但总比中学好吧。做翻译最大的痛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只有在做翻译时才会痛恨中文的行文。
张爱玲在和她弟弟谈文学时提到"要提高英文和中文的写作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这样反复几次,尽量要避免重复的词句。如果常做这种练习,一定能使你的中文、英文有很大进步。"
这种方法我没试过,但爱玲的英文习作我看过几篇,确属上乘! 爱玲为了苦练英文大学三年不用中文写东西,曾经效仿过爱玲,用英文写了本日记,不过自己看回那些日记,一眼扫过去,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需细看才明。 毕竟没有母语那种最直接的感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Translation 为笔译,要咬文嚼字,是件苦差。 Interpretation为口译,分为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连续翻译)和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同声传译)
所谓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是指speaker讲了一会儿,停下来等interpreter翻译完他刚才讲的话再继续说。
朱*g基总理的新闻发布会就属于这一类。 要做好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要有很好的note-taking skills和short-term memory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则多用于UN 和EU的国际会议。interpreter要在speaker开声后两三秒就开始翻译。两者几乎是同步的,所以称之为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需要interpreter每分每秒都集中精神,否则无法根上speaker,所以同声传译员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UN的同声传译每隔20分钟就要换人。由于这种工作难度比较大,所以同声传译员报酬也和高,时薪300美元,不知现在有否涨价。
大学时教我笔译的老师曾在联合国做过笔译,他没事时也听听同声传译的翻译,他说有时他们翻得很好,有时候翻的是狗屁。
人毕竟不是机器,也有走神卡壳的时候。
做一次同声传译不知要死多少脑细胞,我上完一节40分钟的同声传译课,通常都会累的得不想说话。
在我的眼里,成功的同声传译都是很有趣、很有魅力的人。 我们的笔译老师已修炼得连骂人也是慢条斯理,从来不会脸红脖子粗,不愧是在联合国泡过。 笔译老师才是这样,教口译的老师通常都是讲话、反应极快,并且很有个性的那种人。
就翻译而言, 机器或软件是无法完全代替人的。否则我们翻译系的人真的连谷种都没得吃。
我有一次用东方快车翻译猫王的 LOVE ME TENDER, LOVE ME TRUE 结果东方快车翻译为"爱我嫩的,爱我真的" 让人喷饭!
说起笔译,可能最难翻的就是诗了。 钱钟书曾说过"诗是翻译中唯一遗失的东西" 我有一次翻看一本中诗的译本,笑话连篇。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把"牧童"翻译成cowboy,一讲起cowboy我总会想起万宝路广告里策马扬鞭的牛仔。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Head up, I see the moon Head down, I think of my hometown 唉,真是让人喷饭! 听起来像是广播体操的命令。head up、head down。。。
我从来都不会去翻译诗,一是没那么好的语言功底,二是就算翻译出来了已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我很难想象"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翻译成英文读起来还会不会有那种凄美。
诗是一个文化特有、内在的东西,很难和别的文化compatible。 上笔译课时老师曾叫我们翻译很多外国的广告,in my humble opinion, 很多广告都是不可译的。
不是指不懂其意,而是如果一个美国产品把自己在美国的广告直接翻译成中文在中国推出,并不是每次都行得通。
因为中英文行文习惯,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背景都很不一样。 没有放之四海皆灵的广告。如果广告和当地的文化因素和国民性情抵触,广告必定失败。
有一次,广东省的首席翻译来我们学校演讲,当被问及翻译必备的东西是什么。 他建议我们买一本好的英英字典。
真是Great minds think alike. 我从高一开始就用英英字典。我早年学英语时相当刻苦,每次见到生词都会把生词的英文解析、例句、各种搭配关系抄一遍。现在一直保留这种习惯。
英汉或是汉英字典通常都无法给我们最准确的词义。只有英英字典才能比较准确地提供原意。所以我上笔译刻时,即使是汉译英也很少动用汉英字典。 不要被应英英吓坏,实际上字典里用来解析单词的词汇都很简单,在2000词汇内。
LONGMAN的英英字典都很不错。用英英字典还可以培养自己用英文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对语言的感觉。
越说越玄了。自己去体会吧,我也在黑暗中摸索,匍匐着前进。
不过练习翻译对提高中英文都有帮助。我的中文很差,都是读了翻译系才逼自己去读读中文,虽然我现在的中文也不怎么样,但总比中学好吧。做翻译最大的痛苦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只有在做翻译时才会痛恨中文的行文。
张爱玲在和她弟弟谈文学时提到"要提高英文和中文的写作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由中文译成英文,再由英文译成中文,这样反复几次,尽量要避免重复的词句。如果常做这种练习,一定能使你的中文、英文有很大进步。"
这种方法我没试过,但爱玲的英文习作我看过几篇,确属上乘! 爱玲为了苦练英文大学三年不用中文写东西,曾经效仿过爱玲,用英文写了本日记,不过自己看回那些日记,一眼扫过去,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需细看才明。 毕竟没有母语那种最直接的感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